虚拟男友是什么意思?虚拟恋人服务怎么突然火了
编辑:黎明   2020-06-08 10:12:51 社会 60虚拟男友是什么意思?“虚拟恋人服务”最近又火了一把,“虚拟男友”还登上了今晚的热搜。这个原本属于小众的活动走进了大众的视野,引发了人们的广泛讨论。
▲微博实时热搜
消费者可以通过付费,租到一个“虚拟恋人”,不同于AI人工智能或像《恋与制作人》这类的角色扮演,这个“虚拟恋人”则由一个真实的人所扮演,他(她)借助微信语音、QQ语音等形式与消费者对话,按小时计费。内容则以撩人的情话或搞笑的段子为主,涉猎不同的话题。
仅在B站搜索“虚拟男友”“虚拟女友”,就有大量的体验视频满足着观众的好奇。在这些视频中,我们可以看到像“小脸通红”“车速失控”“男上加男”这些有着明显猎奇色彩的话题和文本。
▲在B站搜索关键词“虚拟男友”所得结果
观看这些视频,我们也可以发现,虚拟恋人更像是“真人秀”一样的存在,侧重幽默搞笑与解压,用语言和对话为顾客带来快乐。
总体而言,虚拟恋人服务目前还是一个小众圈子的自娱自乐。但它搭载起了付费的消费模式,又让它进入了市场中,有着不可忽视的消费性质。许多网友质疑,这难道不是某种意义上的“软情色”吗?但也有网友认为,虚拟恋人的确能够带来愉悦心情的帮助。
“虚拟恋人服务”的边界在哪里?它又反映了怎样的心理现实?
早在2013年,就有了关于“虚拟恋人”的报道。根据当时的报道可以看出,彼时某宝店铺有关虚拟恋人的数量一度达到三百多家。随着平台规范整顿,如今我们在某宝上搜索“虚拟恋人”“虚拟男友”“虚拟女友”“语音陪聊”,已经没有任何搜索结果。但这并不代表“虚拟恋人服务”就此刹车,“虚拟男友”“虚拟女友”的定制服务仍然在许多平台中继续生长。
▲某社交APP中的“线上虚拟恋人”板块
根据一些提供虚拟恋人服务的店铺介绍可以看出,这些“虚拟恋人”可以成为顾客“吐槽”“闲聊”“释放负能量”的出口,同时也可以监督自己学习或运动等,更像是“解忧杂货铺”一样的存在。而这些提供服务的“小哥哥”“小姐姐”们,大多也是互联网上的CV或声优,通过声音与消费者互动。
因此,如果从“直播定制化”的角度来看,“语音陪聊”不过是真人直播的“一对一定制”的结果。通过设定场景、强化内容、规定时长,将原本一对多的主播们,定制成为专属于自己的陪聊服务者,以网络的方式获得娱乐、进行交流、达成共情。“有需求就有消费”的原理似乎也没什么不对。而作为一种你情我愿的消费行为,不触及法律和道德的底线,似乎也并不需要过分指摘。
但在实际操作中,语音聊天的内容具有一定私密性,这就导致并没有人可以保证不会产生“软情色”和“擦边球”行为的发生,这也是许多人对这项服务的担忧所在。另外,虚拟恋人所带来的快速的、便捷的心灵体验,也可能会削弱人在现实生活中的社交性,而让人更加依赖于网络而存在,而忘了真实的恋爱是何感觉。
▲ B站有关“虚拟男友”的视频
“虚拟恋人服务”就在这难以界定的灰色地带中,伴随着争议缓慢成长着。而从它的需求上看,人们对爱和情感的理解和观念,则慢慢走向了一种赛博化的空间中。
随着现实压力增大以及互联网逐步深入生活,年轻人越来越需要在虚拟空间中获得现实空间中难以达成的认同感,“虚拟恋人服务”正击中了现代人的痛点。通过付费的手段获得心灵上的短暂慰藉,就成了这种服务的基本模式。然而与其说人们对“虚拟恋人”所产生的期待,更像是对“虚拟”的一种过度依赖。
而“互联网是现实遗憾的弥补”这一观点在许多作品中都有所体现。美剧《神盾局特工第四季》中,特工们被写入了一个叫做“框架”的人工智能虚拟程序中,在这个程序里的自己,弥合了现实生活中的种种遗憾,过上了更加幸福美满的生活。若以人类中心论的角度来看,现实中的我们似乎是掌控现实生活和网络生活的主体,似乎是我们主动选择在互联网中弥补着自己的遗憾。
但在《人类简史》中,尤瓦尔·赫拉利提供了一个重新认识人类的视角:与其说是人类征服了大自然站到了食物链的顶端驯化了植物,不如说是植物驯化了人类,让人类依赖于农业、依赖于小麦而生存。如今,互联网则在重复小麦曾经掀起的“革命”,那就是看似人类发明了互联网,不如说互联网驯化出了一个完全不同于现实人类的、依赖互联网生存的“赛博人类”。
彭兰就在新书中提到“人-人、人-内容、人-服务等连接的链条,对他们的影响甚至钳制也越来越深重”。这种媒介化的、赛博格化的人的生存,与前述的“互联网驯化”的观点不谋而合,也印证了如今年轻人热衷“虚拟恋人服务”消费的原因,那就是随着现实中社交成本的不断上升以及我们对互联网的依赖不断增长,我们已然将赛博空间当成了一个依赖和出口。
因此,互联网重新建构了一批是我们、却又不一样的另一批“虚拟人类”。在现实中或许连面基、相亲都倍感尴尬的我们,面对“虚拟恋人服务”却按下了付款键,将自己的烦恼和心事分享给所谓的“虚拟男友”和“虚拟女友”。
而驱使人们购买“虚拟恋人服务”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则是“购买”这一行为逻辑的便捷性。
现实中,要建立一场恋爱,需要付出的时间成本、物质成本、心理成本都是相当高的。建立感情、矛盾碰撞、加固关系······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恋人双方付出大量的心血。但在“虚拟恋人服务”的逻辑中,付费就可以获得规定时间的“恋爱服务”,不仅降低了前述的几个成本,而且在使用完这项服务后,消费者可以继续回到自己的生活中,可以说是相当便捷。
这也可以解释市场上爱情幻想类消费品火热的原因之一。《恋与制作人》的出现,给了许多女性用户通过“点击操作”“氪金充值”等行为就能体验到“霸道总裁爱上我”剧情的可能;声音直播的出现,则让听众可以通过“打赏主播”来决定主播讲什么话、做什么事。他们的衡量标准,大多是打赏的金额或设定好的游戏规则。体验中止或体验完成离开,都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
而将目光投向“虚拟恋人服务”,像是前面几款产品的变体,却保留了“金钱”作为价值衡量首位的特征。小哥哥小姐姐所谓善解人意的对答、暖人心扉的情话,都是架构在等价交换原则的基础上,这些服务提供者所有一对一的定制陪聊,也都是基于付费的商业行为。
而这恰恰与爱情本身的“去利益化”背道而驰。 在爱情中双方建立关联,最在乎的是心灵的深度碰撞,排在最末的才是关乎金钱的要素。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对于“虚拟恋人服务”的解读,就更应该用娱乐和商业服务来阐释,而不能与“恋爱”混为一谈。作为情感疏导可以,但情感寄托就显得有些南辕北辙了。
更何况,目前这些虚拟恋人服务的提供者,很可能只是为了一杯奶茶钱的懵懂少年,很难提供精神上的深刻碰撞或情感上的疏导陪伴,更像是停留在表面的、毫无意义的闲言碎语。这些人可能并不具备心理疏导的专业资质与能力,所产生的效果也难以真实评估。
恋爱不是快消品,我们也应该从虚拟空间里探出头来 ,看看那些真正值得我们去珍惜的人和事,而不是沉迷于“虚拟恋人服务”的娱乐场景中“长睡不醒”。